河南话经典语录精选

1、脱下衣物的tun,河南话就是 tun,比如:这小孩这么小就会tun下裤子自己屙了。这个tun,其实就是”褪“。

2、河南人日常说膝盖、胳肢窝怎么说?“blau 盖”、“glau 肢”。其实是“髉盖”,“胳肢”。来源于上古时代的读音残留。

3、河南话说“火柴、一盒火柴”,是“zai火儿,一xier zai火儿”。这个本字简单,就是“一匣儿自来火儿”。

4、河南老话“离开、离婚、隔离”的“离”都是li4(去声)。这是符合《广韵》的。《广韵》里“离卦”的“离”是平声。而“离开、分开”的“离”的确是去声。

5、河南农村出去借什么东西是“sin/sim点醋,sin点油” ,小孩子隔气了,“走,sin他家去”,这个字是“寻”,”寻“的唐宋发音就是”sim“。

6、”这dung病不好治“、”这dung水果在咱这不长啊“。河南话里这种表示“种”的dung,本字就是“种”。这是上古音残留,种的拟音为:duŋ。

7、下地去把地panpan,这个pan的本字是谁呢?——就是“翻”,因为上古中古汉语音无f的音而是p、b。翻 在古代的发音就是pan。小孩子在床上打闹pan床,就是这么来的。

8、外壳发音是“klou儿”,本字就是“壳”或者“壳状物”。重音在k上面。“空壳”就是“空klouer”。壳的上古音是kʰroːɡ,这也是上古残留。

9、河南话“这两年、最近一段时间“、”那两年、那些时候“的意思,用的是”这一番儿“、”那一番儿“。”一番“本来在古汉语里就是”一阵“的意思,到了宋朝,还特定把”一番“规定为2年。

10、河南话表达“辛亏“”除非“”恰好“,用的是”恰了“。”恰“为阴平是因为老河南话入声归平。而”恰了“则是宋元以来的固有词汇。

11、河南口语表达“日常”,用“yi儿喽”,这个词很明显是“日了”。

12、忔憎儿—— “吵闹活泼等使人烦“的意思。现在儿化读音“gezer”,这个是宋朝的官话口语。

13、河南说“惦记、急切的记着”的词是“ying(阴平) ji”。这个词在明末清初的小说《歧路灯》里写作“萦记”。话说《中原音韵》里面记录“萦”字正是阴平调。

14、河南广大地方,”回来“口语里是”hu来“。这可能也是上古的影响。因为上古”回“字的韵母就是“ul”。

15、抐。现在普通话音为“ne、ni、rui、na”。河南话则为“nen去声”,表示把东西按到水里。

16、木 木有。这个简单,在很多方言里都有。本字就是“无”。无字古代读mu。后来无字变wu(字面音和口语演变不同步)。那只有找个备胎,没mo/mu,字来替代。久而久之,反而以为 没 字是正统。

17、眼窝下陷叫“oukou”,这个字宋朝人写作瞘䁱,”目深曰瞘䁱(音鷗摳)——(宋*《肯綮录》)”。

18、每yi儿——这个词本字是“每日儿”。这个词在普通话都是太书面语。然而在河南话里的确是口语词土词。

19、汇。河南话里有人是去声,有人是上声。具体用法区别不详。

20、造。河南话里造还读cao(去声)。这个音也在《广韵》《中原》《洪武》里有记载。

21、“bla:/bula” 指用手“拨、抚使除去”。本字应该是“把”,拟音“praːʔ”。把这个字最开始的两个意思,一个是握,一个是拨除。《釋名》《前漢》里都有“拨除”的例子。

22、小孩子黏人让人烦躁、心烦意乱这种行为,叫“上怏”。

23、说虫子一蜷一缩,叫“grong”(拼音)。这个grong的本字是“蜷”,其上古拟音是“gron”。

24、输:河南话“输水”(也就是打吊针)读去声。而在《广韵》里输字读去声才主要是输送的意思,读平声主要是输赢的意思。

25、宋朝人火烧物曰燎(音了)。河南话依然如此。燎,张三把李四家的麦秸垛燎了;别离蜡太近,头发给你燎了。

26、河南话把“麻雀”叫“小虫儿”,蛇叫“长虫”,一般的泛指动物,则叫“虫yi儿”。

27、河南说看不上、不满意,有”不中意、看不上“等说法,但有一个最本土的说法,叫”睖不中“。 看的上就是“睖中”。睖字读平声。

28、河南很多地方,挽起袖子,有2个读音。一个就是 挽wan起来。一个读 bian。bianbian袖子。挽中古以前是mian,元朝后由mian转化为vian(元朝中原音韵是微母)。然后mian—>vian —> bian。所以 bian的本字就是”挽“。

29、布条、布块,叫做“布glin儿”(拼音),这个glin的本字是“巾”,其上古拟音是“krɯn”。

30、河南话的“心klang子”的本字就是“心腔”。上古“腔”的拟音大约是 krong。

31、簪。河南有人读”zan子“,有人读”zhan子“。

32、“外面大街上”河南农民俚语词是什么?“mer,mer上”,本字也是“陌、陌上”。

33、“潲雨”的“潲”,这个字广大北方似乎都有。

34、那个叫做gia的鱼,湖南叫黄鸭叫,河北叫嘎牙子;本字是“魥”,这个字的上古近音是“kʰab”、中古音大约为“kʰɨap”。这个字本意是一种鱼,也被用来形容白鳍豚为“白魥豚“,说明魥这种鱼的鱼鳍估计比较特殊。而gia这种鱼的鱼鳍是骨刺,和普通淡水鱼的确不同。

35、老河南话里”阻“字发音为”zhu“,但这个音在建国后已经推普灭绝了,在常香玉早期的豫剧视频里还能看到。

36、河南说荒郊野外的一个词:寥天野地。“寥天”指广阔的天空,屡见唐诗,这里就不举例了。

37、河南人很多地方把花生叫”luoaer shrer”(落儿–生儿)。这其实是落花生的儿化和连音词。本身就是“落花生”。也就是“落花儿–生儿”最后连音起来成了这样。

38、场。河南话里以前读阳平。看场、扬场、好哭哭一场 等,都是阳平字。

39、河南很多昆虫动物带一个”马“字来形容大。特别的譬如”马虾“、”马蠽蟟“(蝉,参见上条)等。其实明朝以前这是汉语的一个习俗。

40、撑:河南话把撑子(衣服架子)叫“撑儿”(名词)。有平去两读。

41、”安生“、”安安生生“表示得到宁静和平安,”安安生生“的前2个安字还会连念成”安生生“。

42、猫狗吃东西呕吐 那种样子,叫“cin”,也用于婴儿吐奶。这个cin,本字是“吣”,是唐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用法。

43、张大嘴吞,叫做“klou”,本字就是吞。 “吞”的上古音“qʰl’ɯːn” 。“吞”字读ten是为什么呢,因为中古时期吞就是 土根切,就是ten。

44、折断树枝等,用“que/qiuo”,这个字来自宋元时期,写作”撧“,明清时期写作”撅“。这个字在宋元时期用法居多。

45、河南话“拉住”是说一个阴平的“lao”(河南话ao口型小),这个lao,本字并不是“捞”,而是《广韵》拉–盧合切 的由来。入声转阴平,o转类似的ao。而“捞”的这个意思,河南读阳平的lao(捞面条)。

46、人生产用生、产。动物下仔用“bo”,bo字其实就是“繁”。“繁衍,繁殖”就是这么来的。理由和上一条一样。开封的“繁塔”读po塔,就是这么来的。

47、缩了,叫“chu”了,读“缩”(所六切,旧音shyuk)shu为chu(“缩水”)。 类似还有河南口语读“深”(式针切,旧音shim)shen为chen(“水深”);读“舂”(书容切,旧音shyung)shung为chung(“舂米”)。

48、萦。河南是阴平,常用于”萦记“这个日常词汇,在清初的河南小说《歧路灯》里就出现过的词汇。

49、风车,叫做“风klu/kulu儿”,这个klu的本字是“毂”,意思是轮毂(类似木头车轮那种)。因为其上古拟音是“kloːɡ”。这是上古残留。

50、河南把水瓶暖水瓶叫“茶瓶”。这是唐宋以来的习惯。

51、手里一把东西,是“一pla”。比如打纸牌拖拉机,也叫“pla对儿”。这个pla,就是“把”。他的上古音就是“pla”。

52、吮吸,叫“siuo”,本字是“嗍”。

53、zhuang被子(zhuang是4声),这个字本身就是“装”字,装字唐朝的《广韵》里就有一个“侧亮切”,对应今日的去声,就是与亮字同调。

54、河南指脖子、项链、脖圈有“脖qiang”一词,这个是“脖项”的本字,本指脖子,明朝时候也指脖圈。

55、还有一个“pleng”,是个拟声词,形容拍水声,也形容这个动作。广韵里说是“澎、一曰击水声”,所以拟音“braːŋ”。

56、“圈”,叫做“quliuan”(拼音),来源于“圈”上古拟音是ɡlons。 。

57、握 在河南是nuo,这个字是“搦”,这本不是方言。

58、说人张嘴漏出牙的状态,是“ci la”,比如“cila着牙笑”。这两个字本字是“龇”,上古拟音是“ʔsre“。

59、huxie,指人喘息、呼吸声。这个本字是:齁䶎。唐朝口语词汇。

60、河南话里“光棍”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光身汉,一个是招摇风光的样子(含反讽意思)。譬如,“你看他光棍的很。” 光棍引申做形容词已经出现很早了。比如明朝就有“贩鞋的光棍手段强”“看他气质假斯文带些光棍腔”等诸多记录。

61、河南民谚:“东虹(jiang)日头西虹雨”。至少在清初就出现了。

为您推荐